Archive for 5月, 2009

5月 29 2009

MPs’ expenses scandal

Published by under 咬文嚼字

已经进入第22天的英国下议院议员(MP)的 expenses scandal 在英国是绝对的头条新闻,但在英国以外的地方,大概更多的诧异英国人的大惊小怪。在对这一事件的中文翻译上,也出现了不同用法。BBC中文网译作“议员浮报开支”,国内一些中文媒体译作“议员报销丑闻”,我一直用的是“议员津贴丑闻”

用“津贴”而不是“报销”,是因为这里的所谓 expense 其实是议员的 second home allowance,即议会管理当局向议员提供津贴,让议员能有第二个住所,以便议会工作之需。过去议会管理当局鼓励议员用各种名目获得这些津贴,甚至低于250英镑的都不需要提供任何收据。因为议会管理当局几乎把这一“津贴”当作对议员工资的补偿,才会在报销手续上如此含糊,只要一年内不超过封顶的 24000英镑左右即可。过去3周以来《每日电讯报》披露出来,闹得沸沸扬扬的,主要就是这个津贴 (allowance);而议员的全部“开支”(expense),包括办公用具、雇佣助手、旅行费用和宣传费用,加起来是远远高于这个数字的。

根据流行的加 -gate 的做法,似乎可以把这场丑闻称做 expanse gate,但实际上英国媒体较少采用这个用法,BBC 和《每日电讯报》的标题就是简单的 MPs’ expenses。倒是有人用 trouser gate,源自“trouser the money”的俚语,指钱来得有点不明不白,这里有很好的解释。

No responses yet

5月 18 2009

Daily Quote: Improbable but not impossible

Published by under Daily Quote

上次谈了以下 possible 和 probable 之间的细微差别,结果在上周的《卫报》上看到 Timothy Garton Ash 的文章,标题是:

We need a European foreign policy. Improbable? Yes. Impossible? No.

运用的是 improbable 和 impossible 之间的细微差别。

2 responses so far

5月 15 2009

Daily Quote: used car salesman

Published by under Daily Quote

今天《卫报》上 Simon Hoggart 形容英国下议院议员开支管理处(fee office)为“伦敦东区的二手车推销员”。在议员津贴丑闻中,许多议员的形形色色的报销要求都被批准了,让人怀疑这个管理处是怎么工作的。

The fees office, which approved so many of these bizarre claims, seems to have been run on the lines of an East End used car dealership. “If you got cash, I can knock the VAT off, mate … Now this is a lovely motor. Don’t worry about the blood on the back seat, we can clean that up for you.”

Simon Hoggart: Expenses continue to haunt MPs.

No responses yet

5月 11 2009

Obama the stand-up comedian

Published by under Daily Quote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记者晚餐会(White House correspondents’ dinner)上的演出。这个一年一度的晚餐会是华盛顿政治圈子内的一项传统,规矩是现任总统必须到场做一番诙谐演讲。在这个16分钟的演讲中,奥巴马以他就任100天内的许多事件为素材开了许多玩笑,在最后3分钟开始严肃起来,向在座的记者们致敬。

注:

Rahm Emanuel 是奥巴马的幕僚长(chief of staff),以满口粗话闻名。

It’s a tough holiday for [Emanuel] … He’s not used to saying the word ‘day” after mother …

Michael Steele 共和党主席

John Boehner 众议院共和党领袖

No responses yet

5月 09 2009

Daily Quote: We boobed

Published by under BBC,Daily Quote

M&S We boobed

怎么形容女人胸大而不显得没礼貌呢?你称她们为 Busty,因为 bust 本身是一个比较中性的词。英国女子 Beckie Williams 在 Facebook 上建的组叫做 Busts 4 Justice,号召“busty ladies”团结起来,共同反抗英国零售商马莎(Marks & Spencer)。

事件起因是身材 busty 的 Beckie Williams 发现在马莎店出售的胸罩中,凡是超过 DD Cup 的都要多加2英镑,于是找马莎店理论。马莎店辩解说大号胸罩耗材多,做工要求高,但是 Beckie Williams 认为这是马莎店歧视 busty women,为什么不同码的衣服裤子都是一个价钱?于是在 Facebook 上建组反抗2英镑的“tit-tax”。用 tit (大多数场合用复数 tits)称呼女人乳房是比较粗俗的叫法,男人慎用。但女人用就有显得自己大胆粗放的意思,有一次刚出名的歌手 Lily Allen 在 BBC 的 Friday Night with Jonathan Ross 接受采访,就爆出一句“my mother’s tits are better”以显示其“飞女”本色。

Beckie Williams 显然不仅是用社会媒体进行公关的好手,还有推销员式的锲而不舍的劲头。她买了1股马莎店的股票,然后就去参加股东大会,与马莎店的董事会主席当面对质,扩大影响。

马莎店在经过一份抵抗之后,终于举手投降,宣布取消这2英镑的特别收费。不过马莎店的公关也十分成功,大肆宣扬自己的“失败”,上周五在各家报纸刊登广告,大字标题 We boobed,叠映在一位大胸女子的胸口。We boobed 显然是来自 We bombed (我们失败了),而 boob 是乳房的另一个称呼,原来比较不上台面,但现在用得也越来越多,还出现 manboobs 的用法。

No responses yet

5月 07 2009

Daily quote: Michael Young

Published by under Daily Quote

5月4日《泰晤士报》上有一篇 Michael Young 的采访。Michael Young 1980年代是供职于英国矿产公司Consilidated Goldfields的公关主任,在公司的暗中支持下(公司希望维护在南非的商业利益),他积极努力,促成了当时的“恐怖组织”非洲人国民大会(ANC)的Thabo Mbeki 和代表南非白人(Afrikaner)的大学教授 Willie Esterhuyse 在英国的秘密谈判。最近表现这一历史事件的电视片 Endgame 在 Channel 4 播映。以下是 Michael Young 在采访中的一些话:

“The template that we’ve used, that has applicability elsewhere currently, is to identify players who are serious, not always visible, to bring them away so that they could begin to understand one another as human beings,”

“Then you are not operating on this global platform with lots of spotlights. It’s silent, it’s long term and if you want cheap thrills and brownie points, then you’ve lost it.”

但是我怀疑在当今媒体和网络无处不在的时代,保守秘密的可能性有多大。

No responses yet

5月 06 2009

Daily Quote: Joanna Lumley’s yes

Published by under Daily Quote

《卫报》的Simon Hoggart 在描述 Joanna Lumley 接受英国下议院国内事务委员会(the Common’s home affairs committee)有关廓尔喀(Gurkha) 老兵移居英国的权利的质询时写道:

Mr Vaz asked solicitously whether a meeting with the prime minister would be helpful, and she replied with the single syllable “yes”, but a yes so freighted with emotion and passion and unrestrained longing, that I doubt if Elizabeth Bennett replying to Mr Darcy’s proposal could have carried more meaning.

今天她得偿所愿,与Gordon Brown 见了面。

No responses yet

5月 03 2009

Buzzword: YouTube if you want to

Published by under Buzzword

布朗内阁的社区和地方政府大臣(Secrectary of state for communities and local government) Hazel Blears 今天在《观察家报》(The Observer)上撰文,指称政府在与选民沟通上做得太差,虽然用的是“我们”(we),但许多人把这篇文章诠释为对布朗的批评。其中有这几句:

I’m not against new media. YouTube if you want to. But it’s no substitute for knocking on doors or setting up a stall in the town centre.

这显然是针对布朗最近的 YouTube 演出--被人称为“最吓人的微笑”(most scary smile)。这句颇为押韵的 YouTube if you want to,是来自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一句政治名言 U-turn if you want to. The lady’s not for turning。不知道 YouTube if you want to 会不会也会从此成为流行说法。

2 responses so far

5月 02 2009

A story in data

Published by under Word by Word

今天出版的《泰晤士报》周末杂志 The Times Magazine 上这一则故事。两位作者 Jonathan Richards 和 Julian Burgess 统计了自1985年以来在《泰晤士报》上的词汇出现频率,并对年份作图。这些词汇的使用频率,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以及某个时期的热门话题。

比如 Terrorism 这个词分别在1985年(美国空袭利比亚)、1988年(洛克比空难、利比亚恐怖份子在泛美航空公司班机上放置炸弹爆炸)有两次高峰,在2001年(9/11)急剧上升,以后一直在逐渐下降中,2004年(马德里爆炸)和2005年(伦敦7/7爆炸)有所回升。

Princess of Wales 这个词组在1990年代(戴安娜与查尔斯王子分居)有一个高峰,然后在1997年(戴安娜车祸去世)急剧上升,以后就回到原来水平。

一直在稳步上升的词汇:Sorry、Organic、Knife 反映了英国社会文化的变迁。Google、Reality TV 都是2000年以后才出现、但使用率飞快上升的词汇。

The Times Magazine

2 responses so far

5月 01 2009

possible and probable

Published by under 咬文嚼字

今天的《泰晤士报》苏格兰版的头版新闻是关于 swine flu (英格兰版的头版头条不同,是关于黑人遭遇警察搜查比率最高),原因是在苏格兰出现的怀疑病例。其中有一段说:

The figures include 27 “possible” and the single “probable” case in Scotland.

Possible 和 probable 都是“可能”,显出中文表达“可能”程度的词汇缺乏。Possible 是“可能”,是指假设某种联系的存在,是因为不能证明它不存在;而 probable 是在 possible 基础上排除了一些无关因素,倾向于认为某种联系的确可能存在,是“更可能”、“更象是”,但中文中似乎找不到一个合适和简单的说法。

有的时候还会看到 possbile but not probable 的用法,是为了强调虽然不能证明某种联系不存在,但这种联系的存在可能性不大。

(《泰晤士报》的这篇文章我在他们的网站上找不到,不知道是因为这篇文章中的部份信息已经过时--上面这起 probable 的病例已经在今天下午被证实是猪流感,还是因为这是苏格兰版上的文章。)

2009-05-01 Scottish Times2009-05-01 Times

3 responses so f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