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Lost in Translation' Category

9月 26 2012

书名翻译的难题

Published by under Lost in Translation

书名的翻译,有时是件很头疼的事。有时候一些电影片名就已经让人觉得不好翻译,但是至少电影片名至少还有吸引人去看的作用,一些书名干脆就是故意让人看不懂,似乎那样才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2012-09-25 The Casual Vacancy, by JK Rowling

JK Rowling 本周四将出版她第一本以成年读者为对象的小说 The Casual Vacancy。Vacancy 意思清楚,但加上 Casual 就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幸好出版社还是透露的一些情节,所以把书名放到小说语境中,可以推断其实这是一个英国的选举专门词汇,指的是地方区议员(parish councillor)在任上离职后,产生的一个职位空缺,就叫 casual vacancy,根据英国的地方政府法案,必须马上通过选举填补这个空缺,这就是这本小说开头的情节。这个术语的正式翻译,可以参考香港政府的官方译法“临时空缺”,因为香港采用的英国的体制,这本小说书名可以翻译为《临时空缺》。

入选今年Booker Prize提名名单的 Hilary Mantel 的小说 Bring Up the Bodies 也有点让人无从着手。有些中文媒体把这里的 Bodies 翻译成了“尸体”,是错误地理解了原意。这本小说是作者的小说《狼厅》(Wolf Hall)的续集,写的是皇后 Anne Boleyn 的失宠陨落的过程,在叙事者克伦威尔的暗中策划下,Anne Boleyn 以“通奸叛国”罪名下狱,但审判过程还是要走走样子的,“bring up the bodies”是开庭审判此案时的一道命令,通知负责关押皇亲国戚的伦敦塔监狱中的护卫将Anne Boleyn的“同党”们提来候审。所以这本书的书名译成《提堂》是最合适的,而且还和《狼厅》呼应。

有些书的书名就根本没法翻了,比如去年有一本受到各方高度赞扬的小说 There But For The,作者是 Ali Smith。这个古怪的书名看上去是取自一句谚语“There but for the grace of God, go I”(“如非蒙主恩典,我非垮不可。”)的前半句,但其中的四个单词其实是书中四章的标题。我没看过这本书,无法从书的内容中领会到书名的深意,只有等待高手来提供一个准确传神的译名了。

One response so far

5月 22 2011

Anglo-EU Translation Guide

Published by under Lost in Translation

这些天网上流传着一份 Anglo-EU Translation Guide 用幽默的口吻,指点如何听英国人说话的“弦外之音”。其中有不少嘲笑英国人说话客气绕弯,但其实也是嘲笑欧洲人(想像对象是法国人)说话粗鲁傲慢。后来我在这个博客上看到分析这份对照表的由来,证实了我的猜测,英国人也写过文章教人理解法国人说话,比如“I will be clear”在英国人看来就是说“I will be rude”。

2011-05-22 anglo-eu translation guide

其实这份对照表中的不少表达方式,都是在比较客气、但又需要据理力争的场合,比如外交谈判等等,普通生活中没有这么极端。不过英国人说话讲究“低调”(understatement)是比较出名,我觉得这也是英语国家的习惯,但其它地方人没有英国人的习惯这么深。

说话“低调”误事的一个有名的例子发生在朝鲜战争中,雪马里战斗中(英国把这一仗称为Battle of the Imjin River),受到志愿军猛烈进攻的英军第29步兵旅旅长 Tom Brodie 向上司汇报说“情况有点糟”(a bit sticky),在英军系统中,这就是“情况危急”了,但是他的上司美军第1军理解成了“情况还行”,结果既没有对29旅实行增援,也没有下令撤退。Tom Brodie 不愿意在美军面前示弱,只能下令死守,造成格罗斯特团1营被围歼。

另一个“低调”的例子是 editor 这个词的用法。Editor 是指“编辑”,这没有太大歧义,但是在英国报刊中,“主编”也是 editor,而很少有人用 editor in chief 或 chief editor。所以说用 editor 就要很小心了。《卫报》出的《卫报写作规范第三版》(Guardian Style: Third Edition)作者 Amelia Hodsdon这么教我们:

如果你是主编,editor 前要加定冠词 the,比如 Alan Rusbridger is the editor of the Guardian,因为主编只有一个;

如果你只是一个小小的编辑,editor 前要加不定冠词 an,比如 Amelia Hodsdon is an editor of the Guardian,因为你只是许多编辑中的一个。

4 responses so far

3月 11 2011

Vice-Chanchellor

Published by under Lost in Translation

一则3月8日在中国广播网上的新闻是:

英国16所大学副校长联名要求政府取消留学生限制

新闻中提到:

中广网北京3月8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日前,英国16所大学副校长联名致信内政大臣,呼吁政府取消限制留学生签证发放的计划,称这一做法将影响学校资金,进而影响一些课程的开设。

把英国大学的校长(Vice-Chancellor)望文生义地译成“副校长”是前几年中文媒体常犯的错误,当年杨福家被聘为英国诺丁汉大学的校监(Chancellor)被许多中文媒体报道成“被聘为校长”,引起混淆和争论,没想到现在还在犯这个错误。

英国大学的校监(Chancellor)是一个荣誉性职位,勤奋的校监会积极为在外推广大学、争取各种资源,不然的话校监的任务就是出席毕业典礼和在学生毕业证书上签字了。

校长(Vice-Chancellor)才是英国大学的最高负责人。在苏格兰的大学中,校长被称为 Principle and Vice-Chacellor。副校长是 Pro-Vice-Chancellor。

以上新闻的来信在这里:

Cuts in the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pells disaster

No responses yet

11月 02 2010

Lost in Translation: 部长 大臣

Published by under Lost in Translation

在一则有关上海世博英国馆拆馆的新闻中,有一句:

英国环境、食品与农村事务部部长卡罗琳·斯佩尔曼在游客和媒体的见证下

句中的卡罗琳·斯佩尔曼,即 Caroline Spelman,她的头衔准确的翻译应该是“国务大臣”或“大臣”(Secretary of State),译成“部长”当然也可以接受,至少没有出错。

在翻译英国政府头衔时,经常出的错误是把 minister 想当然地翻译成“部长”,其实只有 Secretary of State 才相当于中国的“部长”。引起混淆的原因是,Secretary of State 可以叫 minister,他/她手下的部份次长也可以叫 minister。

我已经在这里两次提到这一混淆,今天再提,除了以上新闻之外,还因为在《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上,再次看到了这一错误。在这则9月8日的新闻《汇丰董事长将卸任从政 或引发高层大洗牌》中的第一句是:

汇丰控股(HSBC Holdings PLC)董事长葛霖(Stephen Green)因将出任英国贸易大臣而突然离任

Stephen Green 出任的是 Minister of State for Trade & Investment,可以译成“贸易与投资次长”,绝不能译成“贸易大臣”。这个 UK Trade & Investment (UKTI)是一个跨部门组织,Stephen Green 的两个顶头上司,商务大臣 Vince Cable 和外交大臣 William Hague,才是“大臣”。

One response so far

9月 13 2010

Lost in Translation: Minister of State 不是国务大臣

Published by under Lost in Translation

在一篇出自《青年时报》的报道《英国外交大臣称喜欢中国卧铺火车》中的第一段称:

“我认为,上大学成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学会正确提问,培养个人能力……”昨日,英国外交国务大臣杰里米·布朗在宁波诺丁汉大学向学生讲述他的求学感言。

这篇文章犯了和这里同样的错误,Jeremy Brown 的职位是 Minister of State at 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Office,即英国外交部的次长,目前一共五名。

英国政府中能成为“大臣”的,是 Secrectary of State。目前英国外交大臣是黑格(William Hague)。

No responses yet

8月 06 2010

夏洛克?歇洛克!

Published by under Lost in Translation

BBC 2010版翻拍《福尔摩斯探案集》把福尔摩斯的故事搬到了21世纪,剧名叫做 Sherlock (2010),取自剧中主角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的名,播出之后一起一片轰动和好评。中国的福尔摩斯粉丝也颇多,在中文网上对此剧的讨论也很热烈。

可是许多地方把此剧翻译成了《夏洛克》,或是《神探夏洛克》,难道这些人从来没有看过《福尔摩斯探案集》的系列小说中文版,不知道他的名字是翻译成“歇洛克·福尔摩斯”的?“歇洛克”不仅接近原音,而且已是约定成俗的译法。

更糟糕的是,“夏洛克”还是一个著名角色,就是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中那个贪婪而愚蠢的犹太商人。

5 responses so far

6月 13 2010

The Spirit Level

Published by under Lost in Translation

英国两位社会流行病(social epidemiology)专家 Richard Wilkinson 和 Kate Pickett 的著作 The Spirit Level 在去年出版后引起了很大反响。这本书的主要论点是证明当社会达到一定的富裕程度之后,经济的继续增长就与人民幸福程度脱钩了,而社会平等程度越高,人民的身体和精神健康程度越好。

这本书的书名,如果要翻译成中文,第一个让人想到的是“精神层面”,在FT中文网的一篇翻译文章中,就是用的这个翻译。然而,这本书实在不是讨论“精神层面”,而是在讨论社会平等。书中还提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似乎已经放弃让社会更平等的努力,而是试图用“自我精神治疗”来解除因社会不平等带来的精神压力,这正是作者们反对的东西。

我没有看到两位作者解释书名的材料,无法得知他们起这个书名的用意。但是可以从 spirit level 的另一个意思上猜测:spirit level 是一种用水中的一个气泡来测量表面是否水平的水平仪。这本书所做的,是通过分析各种调查数据,来确立社会收入均衡与九项代表人民幸福程度的指标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用数字来度量平等与社会问题,所以我在这篇为《南方都市报》写的文章中,建议用《平等指数》来作为这本书的中文书名。

2 responses so far

7月 29 2009

Fishing in Utopia

Published by under Lost in Translation

我推荐了 Andrew Brown 的 Fishing in Utopia,把书名翻译成《垂钓乌托邦》。上网查了一下,却发现有些地方把书名翻成了《乌托邦的渔业》,在中国国际竞争力促进会的网站上,有这段文字:

《乌托邦的渔业:瑞典与消逝的未来}(Fishing in Utopia: Sweden and the Future that Disappeared)(作者安德鲁•布朗)渔业、新闻业以及处于消亡痛苦中的瑞典社会体制是这本发人深省、勾起回忆的自传体回忆录中毫无前途的要素。

译者理解错了书名中的 Fishing 的意思,也难怪,中国还没有把钓鱼作为一种正式的爱好,所以 fishing 就被想当然地想像成渔业了,其实只要看上下文,看一下这本书的介绍就可以避免出错。一般 fishing 如果是做渔业解的话,会是形容词:fishing boat, fishing industry, fishing community等等。

当然“垂钓”也未必准确。我还没有看完这本书,作者的捕鱼手段可能不仅限于垂钓。但是《垂钓乌托邦》会比《在乌托邦捕鱼》更能地反应原文的风格。

No responses yet

4月 01 2008

Lost in Translation: Avril de Poisson

Published by under Lost in Translation

今天在中国新闻网上看到这则来自星岛日报网的消息:
据称英首相布朗拟邀法国第一夫人任英形象顾问
其中说“英国传媒透露”,Carla Bruni 已经应英国首相布朗邀请,到英国指导英国人生活时尚。这里的“英国传媒”,其实是来自今天《卫报》上的一则新闻。

而这篇标题为 Calling Carla: Brown enlists first lady to give Britain style 的新闻,实际上是《卫报》炮制的愚人节新闻。

Avril de Poisson

这篇文章的虚构的作者 Avril de Poisson 在法国就是用来指愚人节的。文章不仅拿首相布朗开玩笑,还拿与新工党关系密切的智囊团 Demos 开玩笑,最后还没忘记调侃一下法国人的工作态度。文章引用法国大使馆文化参赞助理(还有名有姓的,不知道这个名字是否有来头)的话,说自法国总统夫妇访英后,他们忙于接待世界媒体访问:

We have been working absolutely round the clock, from 9am to 3pm, just to
keep up.

One response so far

2月 19 2008

Lost in Translation: tenant

Published by under Lost in Translation

《南方周末》一位编辑给我转来的一份文章评论政府工作作风,出发点是刊登在新华网上的一则新闻:

英国:政府出钱为居民驱“鬼”

新华网北京2月14日电 英国达勒姆郡伊辛顿地区一名市政官员日前说,因当地一户居民坚称家中闹鬼,不敢在家中居住,并请所谓的通灵者驱“鬼”。为避免这户居民有家不能归,政府有关部门无奈为驱“鬼”埋单。

我找了一下,这则新闻可能是根据以下的英文新闻翻译的:
Council house exorcism ‘cheapest option’

A County Durham council has defended its decision to pay £60 to rid a tenant’s home of a poltergeist, saying it was the cheapest option.

Easington Council employed medium Suzanne Hadwin after Peterlee tenant Sabrina Fallon reported paranormal activity including moving objects.

Hartlepool Mail 虽然是当地报纸,但是这一条新闻却用的是 PA(Press Association)的通讯稿。新华网的编辑估计就是以同一份通讯稿为基础发了中文稿。

但是中文稿件作者显然忽略了原文中 tenant 一词的重要含义,翻译为“居民”,意义大不相同。

Tenant 在这篇文章中是 council tenant 的缩略写法,即“政府公屋住户”。在英国,常用 landlord/landlady 指房东,tenant 指租户。Council tenant 即是“政府公屋”(council house/flat) 的租户。“政府公屋”是一项社会福利,一般只分配给低收入家庭,政府负责“政府公屋”的修缮维护等工作,如果住户对分配到的房子不满,还可以要求政府解决。在这则新闻里,这位住户如果坚持以“闹鬼”为理由投诉,政府作为房东有责任处理,其它的解决方式开支可能更大,还不如报销“驱鬼费”了事,这是当地政府做出这项决定背后的理由。

但是如果是私人住宅,不管你是房东还是租客,政府是绝对不会替你报销“驱鬼费”的。

一个“居民”,一个“政府公屋住户”,可以使文章的结论相距甚远。

No responses yet

Next »